去年2月,浙江临海的小学生陈依依发现课文《鹿角和鹿脚》的图片和内容不符,于是写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希望能换一张文图。就在上周,母子俩发现新教材真的变了!
小学生给课本挑错新教材真的改了什么情况李女士的儿子名叫陈依依,上小学四年级,是个动物迷。去年2月,他在预习初三下学期的语文书时,看到了第二单元第七课《鹿角和鹿的脚》,发现文章的图片和内容不符。
“这段文字选自《伊索寓言》,主角是一头鹿,然后它遇到了一头狮子。儿子说,狮子生活在非洲大陆,在印度也有分布。图为梅花鹿,但梅花鹿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东部。所以梅花鹿和狮子是不可能相遇的。”于是我写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希望能换一张文图。就在上周,母子俩发现新教材真的变了!
小学生“挑错”,课本及时“纠错”,网友纷纷点赞。无论插图的最终修改是否与文字有直接关系,该小学生对语文教材“挑毛病”的行为都值得肯定。敢于质疑比依赖课本更重要。
面对相对权威的教材,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认真求证,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要小看学生成功挑出的错误。在他们的背后,闪耀着求真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成功,也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给课本纠错是生动教育课学生善于发现、求知、求真,相关部门和机构认真对待,知错就改——教科书“纠错”所展示的良性互动,正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近两年,中小学生选错教材被收养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用善意的鼓励对待学生的“找茬”,给予尊重和关爱,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教育现象。教材的及时修订,不仅可以使教材更加严谨准确,也可以更好地在学生心中种下求真的种子。
与其没有书,不如相信书。中小学教材虽然经过了“锤炼”,但并不代表就完美无瑕,无懈可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本教材《纠错》都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对于教科书作者和出版商来说,学生的“吹毛求疵”是一种鞭策。有关方面必须守住教科书的防线,不断完善教科书编写、审查和出版的相关机制和流程,努力提高教科书的质量水平。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学生的“找茬”更需要关心。应该给予他们合理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孩子用发现和批判性思维的眼光进行科学验证,增长知识和见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用课本“找茬”就是用问题意识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只有保持求真的态度,才能真正看到新知之路。
对教科书“吹毛求疵”是值得鼓励的。我们乐见更多的学生一起“找茬”,期待教材有错必纠,教材在不断的改进中变得更加严谨、准确、科学、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