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二月二,龙抬头

百科信息网教育知识
55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耕节、青龙节、春龙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东方黑龙七宿的星象。每年仲春月初,“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据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介绍,这种民俗与节日有关。大约在二月的第一天是" "。许多动物,如青蛙、蛇、蚯蚓等,在冬天进入冬眠,称为“入蛰”。次年农历二月左右,天气转暖,一些昆虫逐渐结束冬眠,开始外出活动。似乎是被明媚的春日或震耳欲聋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所以这个节日叫“惊蛰”。

教授还说,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的祖先在蛇和蚯蚓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所以老百姓也把蛇叫做“小龙”。2月2日前后,蛇、蚯蚓等。结束了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吉祥之物,是风雨之主,而“二月二”又是龙要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称“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习俗和说法

吃龙的食物

二月二,很多地方都有“吃龙食”的习俗,把食物和龙联系在一起,以龙的名字作为吉祥之意。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须肉”,吃馄饨叫“吃桂圆”,吃猪头叫“吃龙头肉”,吃的面包也做成龙麟的形状,叫“龙麟饼”。

祈福,驱邪,扰灾。

在中国人们认为龙是吉祥之物,是风化雨的主人,所以人们也把它作为祈求幸福、驱邪、搅灾的日子。

很多地区都有二月二“端龙”的习俗,各地端龙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一般是厨房的灰或者糠撒在地上,绕成龙的形状。人们普遍认为龙生活在水中,所以撒灰或撒糠的起点和终点往往是有水的地方,如水缸、水井、河流等。

很多地区还有“驱虫辟邪”的习俗。民间有“二月二,梁上照,蝎蜈蚣无处藏”“二月二,龙抬头,蝎蜈蚣不显”等说法。人们在这一天要驱赶害虫,方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焚香点火驱赶昆虫,用棍棒、扫帚、鞋子敲打梁、墙、门户、床、炕等驱赶昆虫。



最新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

韶关专升本需要考什么?

浏览量(640) 2025-02-04
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