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元宵节过后,春节端午节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抬头”。古人认为二月二迎来龙,龙掌管雨露。从那以后,雨水越来越多,适合耕种的季节来了。
龙抬头由来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耕节、青龙节、春龙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东方黑龙七宿的星象。每年仲春月初,“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故称“龙抬头”。
黑龙七夜对应降雨。古人认为龙掌管降雨,降雨决定农业收成,农业收成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为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图腾”。农耕文化中“龙抬头”表示阳光灿烂,雨水增多,万物生机勃勃。自古以来,人们也将龙抬头日视为祈求风调雨顺、辟邪消灾、接受好运的日子。
“龙的崛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崇拜,这与古代人们对星辰运行和农耕文化的认识有关。“龙抬头”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元代以后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出现在文学中。
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有很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展开的。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
龙抬头的风俗有哪些二月二抬龙头的习俗主要有祭灶神、吃龙粮、采集龙息、剃龙头、抬龙舟、使牛干活、用笔写字、引天龙、点龙灯、敲龙头、囤粮、吸虫等。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爷的生日。人们认为地主掌管着谷物的生长和当地的和平。所以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在社日祭拜土地神,比如烧香、敲锣打鼓、放鞭炮。
在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些地方,二月二有囤粮、招田龙、敲梁、理发、煎红烧肉、吃面条、饺子、糖豆、煎饼、避针线的习俗。对纳吉布来说,二月初二吃的食物以“龙”命名,面条不叫“面”,叫“龙须面”;饺子叫“龙耳”、“龙角”,一切都取与龙有关的符号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