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特色民俗(北京的特色民俗)

百科信息网教育知识
36

老北京的古老风俗不计其数,其中的民间行业活动别有一番风味,说说老北京七十二行,吹糖人儿、耍蝈蝈……现如今还流传于大街小巷,可大部分却已被遗忘,甚至有人闻所未闻。
现在我们就一起到那古色古香的胡同里去感受一下老北京当年的行行业业。
一、北京节庆民俗1、老北京春节初一拜年仅限男人、佛堂上供、置天地桌、供摆祭祖、天地桌前接神、佛像、祖宗牌位和长辈三叩头。
2、老北京腊八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
尤其是商家开始下达帐贴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一语双关的说:“送信儿的腊八粥”。
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以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作相互馈送的礼物。
其次才是“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自家享用。
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3、老北京端午祭神祭祖纪念先贤、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贴葫芦花以辟“五毒”4、老北京重阳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吃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以祈求平安健康,而这些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阳节时必不可少的。
5、老北京中秋老北京过中秋非常热闹。
拜月、赏月、玩月、喝团圆酒、吃团圆饼,北京孩子还会玩兔儿爷。
据民俗专家介绍,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用于祭祀。
6、老北京迎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民俗风情,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二、北京饮食风俗1、饭桌文化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
2、春饼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3、清明节食俗青团、馓子、清明螺、乌稔饭、润饼菜、醴酪与环饼、子推馍。
4、三伏天食俗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
5、“吃秋”习俗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之俗,民间亦有“立秋炖大肉”的俗语。
一般中下层的百姓人家讲究“吃秋鲜儿”他们认为吃新粮吃新的蔬果最富有营养。
家境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后常烹制红烧肉、红烧鱼、炖鸡鸭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佳肴来贴秋膘。
三、北京文化风俗1、京剧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
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化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
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
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京剧行当分生、旦、净、丑。
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及鼓、锣、铙钹等乐器伴奏。
2、皮影早期的北京皮影分东西两派,现仅存的西派皮影其始形成于明正德年间。
北京皮影形成时期长,表现手法独特,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皮影的艺术特色。
主要表现在表演、声腔、造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北京皮影戏由于长期在京城以唱堂会为主,所以她的表演更突出细腻和夸张。
3、童谣北京童谣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书面文献传承和口头传承。
童谣在儿童口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童谣是人类口头文化的珍品,语言浅显,哲理性强,它积淀了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童谣是人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它



最新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

韶关专升本需要考什么?

浏览量(640) 2025-02-04
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