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南湖乡西侧。它是汉武帝的两个关隘之一,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南路的门户。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二关”以来,一南一北的阳关、玉门关成为敦煌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沿线要塞和两大边境地区,而阳关是连接西域南道的唯一关隘。古代关中边塞最著名的是阳关和玉门关。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在咸阳送别好友元二赴安西传教时,曾动情地写下不朽诗篇《送元二至安》:“渭城多雨多尘,客舍青柳色。劝人多喝一杯酒,西出阳关没道理。"
阳关始建于汉元四年(前107年),曾设校尉管理军务。从汉朝到唐朝,一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由于历史悠久,关城烽火台的遗迹很少。据元和县志记载,位于寿昌县西六十里阳关。为了住在玉门关以南,就叫阳关。这个汉朝也在渭河以南,西部的鄯善、莎车有意思。后魏试图置阳关县于此,。《巴黎藏敦煌石室手稿(沙洲地理)(第5034页)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边是(寿昌)县城以西十里。现在它被摧毁了,基地被保留了下来。西至石城、玉田等南路。玉门关南,日期:“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