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大叶种小叶种(大叶种和小叶种哪个好)

百科信息网植物百科
49

世人皆知茶源于中国,现在,更是世界三大饮料咖啡、可可、茶中的一员大将,但其实茶叶起源的根本和发展轨迹,大多数人却知之甚少。
现在学术界统一认为,茶树最初形成的源地,是中国西南部和南部沿北回归线两侧,因为云南地区200多处都发现过树龄千年的野生大茶树,且我国对于茶树的记载最早也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尔雅·释木篇》。
由于茶树被发现后,其独特的食用药用价值促使它被带到各个地方,于是产生了茶树从原始型形态向进化型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就是由乔木型演化为小乔木、灌木型,并且茶树的进化性状不可逆转,比如灌木中小叶种茶树即使生长在与乔木大叶茶树相似的生态条件下,也不可能再现乔木大叶茶树的特征。
那说到大叶种茶树与小叶种茶树,其实这是现在当下争论的热点,两者本身的区别与分辨也争议十足,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大叶种与小叶种有什么不一样?它们都是怎么发展的并且现在如何分布?首先我们可以先明确一下如何界定大小叶种?第一就是根据叶片的面积来分类:叶片大小(Leaf size)测量枝条中部生长正常叶片按叶长×叶宽×0.7(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如下图所示)根据虞富莲老师在《中国古茶树》中对茶树生态类型的归类来看,大致可得出一个结论:叶形越大,树型通常越大,如大叶种全部为乔木或者小乔木,而小叶种几乎全为灌木,有极少数特殊的茶种为小乔木型。
第二就是不同树型(叶型)的内含物质含量不同。
比如水浸出物平均值乔木型大于乔灌木型,但也会有少量例外,这也解释了部分灌木型茶树茶叶品质醇厚耐泡的原因。
然后儿茶素、茶多酚均是乔木型大于灌木型茶树,于是通常表现为大叶种茶苦涩度更高。
再如氨基酸含量便是灌木型茶种大于乔木型茶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绿茶多以灌木型小叶种茶为原料,因为需要取其鲜爽。
其次,上文提到茶树被发现后就被带到各个地方,这就是茶树的传播,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前者是指种子凭借自然作用如流水、滚动、禽兽衔叼等传播,后者是指人类将种子或苗木异地种植,茶树生长范围由此不断扩大和延伸,并逐渐形成群落。
在中国境内,茶树的传播有四条路线:分别是①从云南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到台湾;②从云南经广西、广东到海南;③从云南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到江苏、浙江;④从云南经四川到陕西、河南。
茶树向世界传播最先进入的是日本。
接下来是印度于1780年由东印度公司从广东、福建引种至不丹和加尔各答植物园;锡兰(今斯里兰卡)于1841年从中国直接引种茶树并在1867年大量种植;印度尼西亚始种于1684年;俄国在1887年大规模引种于黑海沿岸。
上述各国均已成为世界主要产茶国。
在之后的20世纪60~80年代,中国茶种又先后被引种到几内亚、马里、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国,至90年代,茶已传播到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就在这个传播扩散以及种植的过程中,茶树也经历着长期的自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大体形成了六种生态类型。
人们根据茶的利用价值并由此发展起来的栽培区域和生产茶类在中国大体形成四大茶区。
纵观这六种生态类型,可以看出:如果处于茶树适宜的生长区,如低纬度高海拔或者边缘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茶树通常为乔木大叶种,最具代表性的为云南双江勐库大叶茶、勐海南糯山大叶茶、澜沧景迈大叶茶。
越往长江中下游走越接近温带,那茶树便呈现出矮化为灌木形态且叶型以中小叶种为主。
比如说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从这些方面也能够看明白为什么各地品饮茶叶的习惯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经研究统计,乔木型茶树特大叶和大叶接近90%,其中特大叶占42%,超过其它类型,但仍以大叶比例最高;小乔木型茶树半数以上是大叶,其次是特大叶和中叶;灌木型茶树几乎全是小叶和中叶,没有特大叶。
(从乔木、小乔木、灌木叶片也由大到小,期间存在着连续性变异。
)也可以看出,云南茶树树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三种树型茶树50%以上分布在海拔1600~2000m;低于1600m的数量从乔木型、小乔木型到灌木型依次增加,大于2200m的又依次减少,灌木型茶树在2200m以上已经绝迹。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茶树从云南发源,再扩散至全国的传播脉络,并且能够明白为什么茶树能从一开始的乔木大叶种慢慢衍生出灌木小叶种,而且还能够在茶树扎根的当地形成独特自有的品茶习惯。
那对于上次的投票“当初神农老爷爷尝百草吃到的茶,是大叶种还是小叶种?”小编觉得这是个开放式结果,是一个可以留给无数爱茶人一直考证下去的有趣话题。
若说是大叶种茶,因为神农就是炎帝,炎帝所处时期为新石器时代,从一万多年前到距今5000-2000年,传说川、鄂、陕交界(也称神农架山区)便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那里也是茶树最早从云南传播到各地的途径之一,并且那个时候茶树还没有人工驯化,全为野生原始型茶树,因此也就没有矮化等痕迹。
若说是小叶种,也不排除几千年前本来也存在小叶种茶树,不过是随着时间环境改变而被人类忽略没有发现和考证。
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况且,对于自然的探索,人类也将永不停息。
茶是好物,好好享用。
参考文献:虞富莲《中国古茶树》 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图 |飞哥



最新植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