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状元少年风流,一身红色的状元袍(少年武状元比赛)

百科信息网植物百科
28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
这是莫宣卿七岁时被群童欺侮愤然吟出的诗句。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
生于唐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卒于唐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
广东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人。
唐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唐宣宗李忱钦点状元。
莫宣卿为遗腹子。
生父莫让仁博学能文,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
莫宣卿出生后,母亲梁氏因家贫难于维持生计,改嫁开建县(今广东封开县)莫及芝。
继父莫及芝家境殷实待人敦厚,闻得续弦梁氏带来年仅七岁之子受人欺侮后能吟出这般诗句,当即礼聘续弦梁氏之弟、乡试秀才出身的梁明甫为教席,教授外甥莫宣卿。
经梁明甫五年教诲,莫宣卿十二岁便中秀才。
其后莫及芝为使莫宣卿专心读书,在麒麟山侧建书屋供莫宣卿攻读。
唐大中五年莫宣卿乡试中举,以举人身份赴京城长安会试,得贡生身份参加殿试。
亲主殿试的唐宣宗李忱,见弱冠少年莫宣卿汇于贡生之中甚感惊讶。
当殿亲阅了莫宣卿殿试之文<<兴国论>>。
见其文理通达意蕴高远,当即钦点莫宣卿为殿试首名,并赐诗曰:“南方远地有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
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
莫宣卿状元及第。
唐时广东属蛮荒之地文化落后。
莫宣卿弱冠之年便折得殿试头魁,引出了文武百官、学子庶民极大的震惊和兴趣。
当获取状元的莫宣卿率领同科进士赴京城长安荐福寺(今西安小雁塔)‘雁塔题名’时,为亲暏少年状元风采,长安城中万人汇聚立于道旁盛况空前。
唐宣宗时宰相(唐长庆二年状元)白敏中等文官大臣均写诗著文,贺状元莫宣卿惊世之举。
莫宣卿得获状元,不仅在唐时惊震了朝野,也在一千二百八十余年的中国科举史上留下了二个第一。
莫宣卿是中国科举制度产生后唐岭南道(今广东、广西)的首位状元。
也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莫宣卿获得状元时未满十七岁。
得中状元后,莫宣卿被诏为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
负责起草朝廷诏诰。
莫宣卿少年老成处事机巧。
某日收到广东遭遇水患请求减免赋粮的上奏。
他并未急于奏请帝王李忱,而是归家将从故乡带来用于染布的薯良和大薯混煮。
第二日在帝王李忱口谕诏诰前,放置于自已笔墨近旁。
帝王李忱口谕诏诰时、见莫宣卿笔墨旁新奇之物,便问莫宣卿这是何物?莫宣卿答道家乡特产食物。
帝王李忱好奇地食之顿感味苦难咽。
莫宣卿急忙跪地求帝王李忱恕罪,并言道:“广东地处贫瘠百姓常以食此物度日,今遇水患此物亦每日难得饱食”。
这时莫宣卿才呈上广东遭遇水患请求减免赋粮的上奏。
帝王李忱听莫宣卿所言、恶口中食味,并未再听广东上奏,当即口谕免广东三年赋粮。
莫宣卿在京城长安为官十余年,每年均为老母梁氏往返于长安与广东而劳心。
老母梁氏因不堪冬日北方严寒,春来秋去常年奔波于两地之间。
这对示母至孝的莫宣卿无疑是种煎熬。
唐咸通九年莫宣卿得准归乡祭祖,听得家乡族人所言老母每年往返之苦痛哭失声。
假满返京即刻上表陈情,恳求唐懿宗李漼,允其出任适宜母亲居住的南方地方官员。
唐懿宗李漼听奏愍其孝心,准予其任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别驾(别驾为州刺史副职,官秩四品)。
莫宣卿奉旨离京就任台州时,百官相送赠诗文者甚众。
白敏中、同科进士柳珪赠诗今存<<全唐诗>>中。
回到家乡奉母携眷赴台州上任途中,莫宣卿染疾而亡,归葬故里,年三十四岁。
唐懿宗李漼敕封其:正奏状元,谥:孝肃。
莫宣卿有三子,均善著文。
三兄弟整理父亲遗稿辑<<英孝肃公诗集>>。
时任封州刺史白鸿儒为作序称:(莫宣卿诗文)“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
如化工造物,不事妆点。
而生气宛然也”。
白鸿儒所作序文今存<<全唐文>>中,惜<<英孝肃公诗集>>已佚。
莫宣卿一生虽短,但成就深远。
其冲破了南蛮文化落后偏见,激励了广东及唐代边远地区读书向学之风。
今广东封开县莫宣卿故里有状元祠,祠內悬有清代乾隆皇帝手迹‘孝肃状元’四字题额。
状元祠现已成莫氏后裔望祠祀祖之宗祠。



最新植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