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制作原料(青霉素制作方法土方法视频)

百科信息网植物百科
63

青霉素开始在中国生产是时代的需求与召唤,也注定了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艰难历程 | 图源:pixabay.com导 读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
1928年英国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实验室中发现青霉菌具有杀菌作用。
1938年,牛津大学的钱恩(Sir Ernst Boris Chain)、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领导的团队成功提炼出青霉素。
因此,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共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大量生产青霉素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基本能满足当时的需求。
相形见绌,中国开始生产青霉素的时间则要晚得多。
抗日战争时期,霍乱、鼠疫、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流行病正在中国大地肆虐,人民不仅受到战争的摧残,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一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在这种可怕的环境下,能够迅速解决各种感染的青霉素,简直算得上天赐之物。
可以说,青霉素开始在中国生产是时代的需求与召唤,也注定了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艰难历程。
撰文 | 瑾岩责编 | 王一苇●  ●  ●昆明:巨大缺口下第一株国产青霉菌株诞生1919年3月,北洋政府在北京天坛内西南隅神乐署辟地(后扩展至近百亩),成立了中央防疫处(简称 “中防处”)。
这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家卫生防疫机构,旨在开展有关血清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并负责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图1 童村(左1)、汤飞凡(右1)等在天坛中防处实验楼门口留影随后的30年间,因时局动荡和日寇侵华,中防处被迫数次搬迁。
1937年,日本侵占了中国华东地区,迫使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批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也随之迁往中国西部内陆。
1937年11月20日,中防处迁往长沙。
1938年,汤飞凡受命从上海来到长沙准备重振中防处(不日,任处长),可战火日渐逼近。
1939年中防处又迁到昆明,一边暂借昆华医院一旧楼内过渡,一边汤飞凡负责在滇池边之西山脚下的高峣村建造新舍,于1941年启用。
虽然离开了北京、南京、上海相对设备齐全的办公室,但是由于在昆明雇用了许多专家,国家卫生局依然可以继续从事生物医药材料的制造工作。
由于云南是美国和盟军主要活动的地点,它的通信网络信号相对较好,这允许云南的国家卫生局工作人员可以接收到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青霉素成功治疗与开发的消息。
每个星期,汤飞凡都会组织大家讨论外国学术期刊上的新文章。
正是这样的文献讨论会,拉开了我国青霉素研制的序幕。
1941年秋,细菌学家魏曦报告了英国牛津大学弗洛里和钱恩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1],主要报道了青霉素的提取、纯化和分析。
昆明中防处的工作人员受到青霉素成功治疗消息的启发,尤其是柳叶刀论文的作者认为这将有助于盟军的战争努力。
中国研究人员从此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西南周边的环境,以筛选出适合培养的青霉菌。
研究人员开始了探索,从旧鞋旧衣服,到古董钱币,再到地瓜…… 这一寻找就是好几年。
从1941年冬至1944年春,在汤飞凡的带领下,昆明中防所其他研究人员,包括樊庆笙、魏曦、朱既明、黄有为、卢锦汉等,经历了上百次实验,直到1944年春天,汤飞凡及其同事终于有了突破,找到了一株含有青霉素的霉菌。
对于这一霉菌的



最新植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