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转变的步伐。为此,25名科学家和企业家联名签名,呼吁关注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程科学”现象,让更多的工程师生走向工程第一线解决现实问题。
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怎么回事中国的工程教育规模现已位居世界第一,高校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都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遗憾的是,在中国工程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同时,日益突出的“工程科学化”现象也引起了科技界和产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警惕。
所谓“工程科学化”,是指工程的评价体系和运行方式接近科学,甚至完全符合科学。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论和科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而忽视实践创新。
“工程科学化”的趋势正在对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严重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宁愿或不得不在黑板上教授修理机器和建造房屋,也不愿下到车间或工地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决了生产线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却因为没有发表顶尖论文而经常要面临毕业评价的窘境。在工业领域,大量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面对一些关键环节的“卡脖子”现象,企业往往无计可施。
目前“工程科学化”问题在本科教育中最为严重,其次是研究生教育,其潜在影响也渗透到了高职和中小学教育中。说明本科生实践机会少,时间短,训练强度低,实践多停留在企业参观层面;专业硕士培养还是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老路子,缺乏产业支撑;高职教师的操作技能达不到社会期望水平,一些高职院校成了本科的“缩小版”;中小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缺乏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动手实践、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
未来工程师的培养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一些企业家在媒体上公开指出,高校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逃离工科”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据相关研究团队测算,中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工程师占员工的比例严重偏低。2020年,中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和欧盟14.2%的水平。如果2035年中国劳动力中工程师的比例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对工程师的需求约为4500万。数据分析显示,从2023年到2035年,我国工程师的供给规模将从2023年的2059.2万人增长到2035年的3191.1万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距将继续拉大。
如果不解决“工程科学化”的问题,不能为新时代培养大量具有科学素养的优秀工程师,“中国制造”很可能遭遇大规模空集中化。
“工程科学化”的根源在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科研评价的“唯论文”取向。与科学不同,工程侧重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彻底探索问题背后的原理。这个特点注定了工科老师往往不是顶尖论文的作者,甚至不擅长写论文;体现他们价值的是解决工程实践和产业发展的问题。以理科教师考核的形式过度依赖论文和对工科教师的考核,是我国工科教育在教师科学化、科研项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根源。
工科理科化现象该如何扭转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措施,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程”建设,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要弥补工程教育的短板,从源头上破解“工程科学化”,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打破“唯论文”导向,建立合理的工科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中要尊重工科的特点,注重工科教师的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将行业实践纳入教师入职培训体系,修订工科教师资格,规定工科教师应酌情具备一定年限的行业经验,并将行业经验与职称评定挂钩。同时,不仅要保证他们在年限内的工资,还要对他们为企业解决问题给予额外奖励。以兼职或专职教师身份入校的企业,不应以论文作为其入校的硬杠杠。
第二,鼓励老师走出实验室,去发现和寻找行业内的科研问题。地方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视“科技副校长”和“行业教授”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鼓励他们为企业解决“瓶颈”问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成果给予更大的认可。打开校企更深层次合作的大门,比如在高校设立现代产业学院,引进企业实验室,设立本科生指定实习基地等。
第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打破“在学校修完学分再出去实习”的模式,让学习和实践交替进行。高校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以项目制的形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应用场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缩短课堂教学周期,拿出一个小学期甚至一个学期,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将企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学生毕业考核参考学习成绩和企业实践。在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验收过程中,高校可以考察任务是否来自企业,是哪些企业提出的,并邀请企业总工程师参与评审。
第四,加强通用人才的培养。未来的工程人才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多种通用能力,如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等等。高校要打破专业壁垒,以问题为驱动力,通过模块化教学实现跨学科合作培养。
第五,塑造培养工程师的文化。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严谨务实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保护环境、关爱人类的社会责任...这些精神内化于心,不是简单的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在实践中领悟。从中小学就要在劳动教育中树立尊重劳动者、以劳动为荣的观念。高职、本科院校应将工匠精神、工程师精神教育融入企业实践。
第六,加强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保障。地方政府发挥选择作用,选择一批可靠的企业与高校合作,重点是新兴产业,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并给予减免税收、增加补贴、发放贷款、优先用地等优惠。国家出台相关制度和法律规定,有效保障学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