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转变的步伐。为此,25位科学家和企业家联名签名,呼吁关注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程科学化”现象,让更多的工程师生走向工程一线解决现实问题。
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是什么情况中国的工程教育规模现已位居世界第一,高校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都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遗憾的是,在中国工程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同时,日益突出的“工程科学化”现象也引起了科技界和产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警惕。
所谓“工程科学化”,是指工程的评价体系和运行方式接近科学,甚至完全符合科学。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论和科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而忽视实践创新。
“工程科学化”的趋势正在对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严重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宁愿或不得不在黑板上教授修理机器和建造房屋,也不愿下到车间或工地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决了生产线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却因为没有发表顶尖论文而经常要面临毕业评价的窘境。在工业领域,大量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面对一些关键环节的“卡脖子”现象,企业往往无计可施。
目前“工程科学化”问题在本科教育中最为严重,其次是研究生教育,其潜在影响也渗透到了高职和中小学教育中。说明本科生实践机会少,时间短,训练强度低,实践多停留在企业参观层面;专业硕士培养还是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老路子,缺乏产业支撑;高职教师的操作技能达不到社会期望水平,一些高职院校成了本科的“缩小版”;中小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缺乏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动手实践、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
未来工程师的培养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一些企业家在媒体上公开指出,高校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逃离工科”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据相关研究团队测算,中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工程师占员工的比例严重偏低。2020年,中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和欧盟14.2%的水平。如果2035年中国劳动力中工程师的比例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对工程师的需求约为4500万。数据分析显示,从2023年到2035年,我国工程师的供给规模将从2023年的2059.2万人增长到2035年的3191.1万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距将继续拉大。
如果不解决“工程科学化”的问题,不能为新时代培养大量具有科学素养的优秀工程师,“中国制造”很可能遭遇大规模空集中化。
“工程科学化”的根源在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科研评价的“唯论文”取向。与科学不同,工程侧重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彻底探索问题背后的原理。这个特点注定了工科老师往往不是顶尖论文的作者,甚至不擅长写论文;体现他们价值的是解决工程实践和产业发展的问题。以理科教师考核的形式过度依赖论文和对工科教师的考核,是我国工科教育在教师科学化、科研项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根源。
工科专业都有哪些工科专业,即工程专业,指的是工程学科专业。工科是指机械、建筑、水利、汽车等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工程学是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工科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相应工程领域的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选择、研究和管理的高级工程人才。主要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人员。
以上主要指传统工程,此外还有新型工程。新工程学是指为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相关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