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贤,外号毓小辫儿1897年,山东冠县飞地梨园屯爆发了一次民教冲突,梅花拳师赵三多应村民阎书勤的邀请前往援助,后赵三多将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
再后来义和拳在山东各地兴起,山东巡抚毓贤改“拳”为“团”,并赠“扶清灭洋”大旗。
于是,山东冠县梨园屯是“义和团”发源地、毓贤被称之为“义和团之父”,便成为比较流行的说法。
但这种说法谬误太多,首先小小冠县飞地梨园屯位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境内,何以竟至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山东天津等大片区域;其次毓贤人称“毓屠夫”,对于民间社团组织向来重剿轻扶,何以竟至于突然改变了态度?近来笔者重读民国九年《巨野县志》,其中八卷上本《艺文志》中有一篇名为《奚惠敏先生传》的文章。
根据该文记载,1854年,太平天国起义波及山东,时任山东巡抚张亮基倡办团练,巨野县奚阁村奚惠民先生被举为练总,他在奚阁村修建环村土墙为砦,收容附近村庄四散流民入内居住,将此砦命名为正谊砦,将其团练组织命名为义和团。
现将该文摘录如下:吾巨即富方榖以奚氏宋氏为最著,宋氏之前辈有善人之称,人所共知。
若以富而好行其德,惠民先生其人也。
先生姓奚氏,讳善元,字体乾,按察使知事,泮林公之季嗣也,性仁慈、笃友爱,凄凉宽宏,与诸兄同处三十余年,恰恰身,敦宗睦族,瞻恤寒贫,庭训森严,家规整肃,与姚秋浦、魏豹山、陈东桥诸公最结契(此三人皆为巨野名士,县志皆有传志),偿延请教读课其子姪。
咸丰甲寅(咸丰四年,即公元1854年),粤匪之变,各州县奉宪练团,公举先生为练总,事尚简静而团规严整条约详明,旋与村修土圩。
其时,南匪北犯,外村窜避,靡所底居,甫经修砦,万众麕集,藳舍草庐阗塞充溢。
先生有柴园一区任其居停,柴木砖瓦等件任其取携,豁如也。
名其砦曰“正谊”,团曰“义和”。
……迭经钦差大臣杜、抚宪张保举五品衔,生平豪爽伉直仗义疏财,自团练结砦,前后赔垫几至钜万,凡邑中祠庙诸工皆为襄办,诸多义举不胜覶述。
当众村入砦,凡所资用概以豁达大度置之,至今,西门公(非指某人,是泛指大众,)为树碑以志感戴,且为之讴曰:公有庐舍吾则处之,公有柴薪吾则取之,吾所丐求公则与之,吾所请托公则许之,乡临有难公则救之,吾侪有过公则宥之,济人之困,恤人之患,成人之美,乐人之善,生也蒙恩没也感戴,不愿处乡常愿住砦。
……在以前的研究中,没人能解释“义和团”中的“义和”到底是什么寓意,皆以为就像白莲教大刀会那样,只是取一个听起来不错的名字。
通过研究这篇文章,笔者发现,“义和”二字是有隐含意义的。
奚惠敏先生捐资修砦兴办团练,邀请周边没有修建土圩子的村庄居民前来居住以躲避匪乱,并且免费提供柴木砖瓦,划拨宅基地。
这是一个莫大的善举,也是义举,拯救了很多被粤匪皖匪长枪会匪抢掠以致流离失所的人们。
这些人尝过无家可归的滋味,依靠奚惠敏先生的帮助再次活下来,这批人不愿再次失去这最后的乐土,奚惠敏要的也不是他们的感恩戴德,而是他们能够背水一战拼死守砦的决心。
奚老先生只付出了很少的物资,既换来一批自愿守砦的死士。
这是由一群无家可归的乡民集合在一起组成的砦子,奚惠敏称之为“正谊砦”;砦子里的乡民们自发参加团练组织以保卫砦子安全,奚惠敏称之为“义和团”。
在古汉语中,“義”与“谊”同音同义。
笔者以为,山东省巨野县奚阁村并非“义和团”唯一发源地。
至今,巨野县内仍有多个村庄名为“义和村”或“义和庄”,与那些以姓氏打头命名的村落不同,这些村的村民姓氏很杂,并且缺少人口占大多数的主要姓氏。
这些村子的来历类似于奚惠敏的“正谊砦”,村民都是各地前来寻求庇护的流民,自然姓氏庞杂。
那么这些以“义和”为名的村庄是怎么来的呢?晚晴时期,曹州所属经历两次匪乱,粤匪皖匪北犯和长枪会匪之乱。
在这两次匪乱期间,很多乡民沦为流民,无家可归朝不保夕,于是一些地方上的富户免费划出一块义地并免费提供砖瓦柴木供流民建房居住生活,然后这些流民加入到地主富户组织的武装团练以换取吃喝。
这就是义和村(庄)的来历,以及村民主要
义和团的前世今生(义和团发源于哪里)

- 上一篇: Excel2010图表中数据系列选择与
- 下一篇:Excel中数据粘贴到ppt表格箭头去
最新教育知识
浏览量(650)
2025-02-04
浏览量(310)
2025-02-04
浏览量(369)
2025-02-04
浏览量(640)
2025-02-04
浏览量(499)
2025-02-04
浏览量(471)
2025-02-04
热门推荐
为你推荐
浏览量(91)18:14:41
浏览量(55)11:31:21
浏览量(95)19:06:07
浏览量(63)14:24:31
浏览量(86)10:55:05
浏览量(105)12:46:54
浏览量(113)19: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