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柴胡

百科信息网健康养生
49

​柴胡,中药名。
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柴胡是常用解表药。
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
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中文学名柴胡别称地熏、山菜、菇草、柴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归肝、胆、肺经。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主治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3-10g。
禁忌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炮制方法①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柴胡:取净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筛去碎屑。
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鳖血柴胡:取净柴胡片,用鳖血及适量清水拌匀,稍闷,待汁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2.5kg。
生理特性柴胡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
其生长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
产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湖北、四川等地。
相关论述①《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②《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
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1][2][3]参考资料[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版[2] 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5月[3] 杨卫平.《临床常用中药手册》.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002年9月印刷



最新健康养生